挖哥分享 | 如何成为团队核心主力?
在以往呆过的公司里,我都努力成为了团队中的核心主力或优秀的开发人员之一。这并不是什么可以吹牛逼的事情(小公司),只是有了实践就多了一点可以发言权吧。我觉得在职场混,就应该懂得一些混法,工作也是学习与成长的过程,清晰目标和成长模型,会帮助自己更快速的成长。
(说一段废话)先介绍,我是个程序员,搞技术的,但是我下边介绍的模型,都是可以在各行各业适用的。这也是我在近两年多来,做开发经理,管理小团队时,学习和了解的东西。
下边开始主要内容。
在一个团队环境中要成长,应该认清和匹配三个事情(概念):我能做的事情、我想做的事情、需要我做的事情;相反的也有三个:我不能做的、我不想做的、不需要我做的。然后,职场日常工作中,你所有的行为都和这 6 个概念有关了,下面介绍这 6 个概念组合成的 8 种模型:
我能做的 + 我想做的 + 需要我做的 = 核心价值
普罗大众,每个人都是一个企业里边的一颗螺丝钉,但每颗螺丝钉的作用部位都不一样,有些螺丝钉很关键,缺失了造成影响重大,有些螺丝钉可能松掉了,也不会有什么影响,事后花时间补上就行。能体现核心价值的员工,就是一颗重要的螺丝钉。能力强、想法积极、不是靠被动的接受工作任务,完成任务就完事了,还会主动做自己想做的事情,这些事情完成的结果促使业绩得到改善或对团队其他方面有所贡献。
“需要我做的事情“ 表明你的能力是被需要的,由你来做会更好,团队或者部门,甚至公司需要你这样的人,被需要的程度越大,大致就是你对团队(部门、公司)越有价值。
管理者需要利用好或说是协助团队成员实现价值,个人也需要时常总结和思考自身所在公司的价值,去努力实现自己的核心价值。
我能做的 + 我想做的 + 不需要我做的 = 潜在价值
团队管理者的角度看,这类人属于团队中有潜力的人。能力较强,可以做较多的事情(不单纯指同样事情的量上的差别),但是由于所处的岗位或者当前产品或者业务线的限制,暂时发挥不出此人的所有能力。这种情况管理者应该思考如何去充分利用组员能力的时候了,不管是通过晋级,还是通过任务调整,尽量让其充分发挥能力,团队事情做好了,成员也能展示能力,并有所实践和成长,是双赢的。
从个人的角度看,如果我觉得我能力强,能做很多事情,想做很多事情,但在当前岗位上却无法发挥(长期),这时候建议主动和上级沟通,看看有没有别的机会。不过,正常来讲,上级应该会发现你的能力的,可能没有合适的机会或者事情,主动提出有时候可以加速变化现状。如果以上方式解决不了这种问题,并且个人成长也受阻,可能你就需要换一家能发挥个人能力的公司了,我有一家公司是遇到这样的情况,离开那家公司后,我才来到了当前公司,也才有机会做了前端开发经理的。
我能做的 + 我不想做的 + 需要我做的 = 例行工作
目前我们所处岗位,每天都在重复做的事情,其实就是我们力所能及的事情,每个岗位都有每个岗位的职责,所以都是需要当前岗位的人去把事情做好,这种就属于例行工作吧。在职场上,有点追求的人,都会在日常例行工作中去寻找锻炼的机会,沉淀学习并实践,慢慢突破自己,改变现状。
我能做的 + 我不想做的 + 不需要我做的 = 候补能力
这是一种 backup 的情况。从管理者的角度,发现团队中这类人,有别的能力,能做其他事情,但是意愿不够,也不积极,同时,目前也没适合这样能力需要做的事情的情况。针对这种情况,改善其一“不”就可以转变现状:一是让团队成员有激情,变积极;二是团队中创造有需要该种能力去做的事情。
从个人的角度,如果具有其他的技能,应该积极去表现、运用。首先从态度、意愿去改变,“我能做+我想做” 后,其他事情可能就相对好解决了。当你能力足够强,有机会(有时候需要自己争取)就去表现,干得好了也会被领导看在眼里,有好处的时候自然就会考虑到你。
我不能做的 + 我想做的 + 需要我做的 = 成长空间
从管理者的角度看,管理者需要去发现团队中的这类人,同时也需要去提供环境和创造机会,让团队成员有更多锻炼能力的机会,或者实现价值的机会。互联网行业中,技术团队的成长空间包括专业技术能力、业务能力、综合能力、管理能力等;一个团队的整体发展空间会影响到成员的成长空间;
能力的成长空间,对应的就是薪水空间,这个可能就不能直接去调整改变了。一个团队的薪水空间上限,一般都是团队成员里最优秀,能力最强,做事也多的那位成员的薪水上限了(不一定是管理者),改变这种情况,可以通过引入一个技术更强的人,不仅在技术成长空间上对团队有帮助,也会影响提升整个团队薪水空间。当然,薪水空间更多是受人力部门和公司决定的。
此外,管理者要适当地去放权,让团队成员有机会去尝试,多锻炼成长…
从个人的角度看,如果对某个方向感兴趣,或者想做某些事情,这些时候,可以先学习沉淀一下,觉得自己能力差不多了,和上级沟通去争取机会。想做什么,就要说出来,因为这属于你能力不是很满足的情况,如果不缺人,一般这样的情况下上级不一定会把事情交给你。如果是缺人做的情况,只要你之前一直表现的靠谱,尽管在经验或者能力有点欠缺,也是有机会去承担重任的。新人都要培养,机会都要积极争取一下吧。争取不到又不丢人,也不扣工资,可能还被留意列入以后的待选清单了呢,如果是真的争取不到的情况,更要往这个目标努力了,因为这个争取过后,可能会被领导留意观察了,如果发现你后续真的越来越多的进步,可能下次会主动安排事情给你,如果被发现你“堕落”了,那机会就会给到别人。
成长是自己的事情,别人给你机会,那是你被动的获得到更多的成长机会,更多的时候应该主动去发现、争取和创造,这样才能持续的突破瓶颈,只要你想做某件事,学习提升达到能力要求了就去实践。当然,这都是在能力差不多达到的情况,能力差太多,你还想做某个重要的事情,50%不到的质量把握,可能就有些扯dan了,这时候别丧气灰心,继续提升个人能力,争取早点实现目标。
谈谈我个人的情况,我在成为前端开发经理之前,不管是某方面的一些深度还是技术广度,我觉得已经具备了开发经理所做的事情的技术上的能力,管理方面是弱项,没有经验,但是偶尔也会关注和了解一下管理知识和别人分享的团队管理经验。这都是个人给自己制定的成长目标,在工作和业余学习过程,不断去学习和实践,最终达到的结果。但你习惯对自己有所要求,不断成长的渴望时,你会在一段时间后,就会有成长的烦恼。比如我现在,对自己目前现状也不是满意的,因为我有想要做的事情没能做,觉得我也能做更多的一些事情,我也有尝试去做一点,去突破,去成长,由于公司运行方式和部门内部情况,个人的一些想法和想在团队里做的事情受到了限制,毕竟创业公司要先活下去吧。我对个人的成长速度总结是,一家一般的公司来说,最多一年半的时间左右,按照我的学习方式和成长速度,我可能就会达到成长瓶颈,所以我认为,成长空间有时候需要自己去创造出来。
我不能做的 + 我想做的 + 不需要我做的 = 自我追求
和上边说的成长空间类似的道理,在职场中,不会万事如意,你想做的不一定能做,但只要你有想捣鼓和学习的心,在学习的过程中可以去做一些事情当做是实践,追求个人能力上的成长。
我不能做的 + 我不想做的 + 需要我做的 = 无法胜任
这种就属于在当前职称或岗位上,无法按质量完成工作,也没有去努力的提升能力并改善结果的情况。最终就是被当做为无法胜任工作,被降级降薪,或者调岗、辞退等。
去年下半年到现在,互联网行业很多公司都在裁员,可能更多的是经济问题,干掉的是项目或者业务线,但也有一些公司,裁掉普通、能力差员工的情况。作为打工仔,有忧患意识,成长才会使得变强,优秀的人从来不担心被裁员的情况。要么变强,要么灭亡——《黑天鹅》
我不能做的 + 我不想做的 + 不需要我做的 = 无需关注
没这方面的能力,也不想做,也不需要做,就不需要去关注了。重点是以上其他7种情况吧。
总结
以上介绍到的概念模型,不管是团队管理者还是个人都是可以套用的,建议把主要精力关注在 “成长空间” 和 “核心价值” 两个点,如果你处于其他不好的模型上,应该好好计划一下如何去改善现状。
管理者,提供机会或者协助成员成长并实现价值;个人,也应该积极发挥自己的能力,实现个人的核心价值,做螺丝钉也要做一颗关键的螺丝钉。
工作和学习过程要关注和利用机会,并创造属于自己的成长空间。有一种现象:工龄相同的人,能力差异比较大,并且有些人尽管在同一家公司,能力差距也会越来越大。这背后是有原因的,希望你不是被拉开差距的那个人。
驱动我做几乎所有事情的原动力是:独特、利他、团队和成就感。